你同情的不是老虎,是你自己

各色人类研究中心  2017-02-13

「老虎有什么错?」

春节期间,宁波动物园的一只老虎,抢走了鸡年本属于鸡的风头。

事情缘起于一段视频:老虎咬死进入虎山的游客,被工作人员击毙。因为场面血腥,视频已被各大网站删除,热议却没有因此停止。为老虎喊冤的声音大,怜悯游客的声音小。

难道人类不应该天然更同情自己的同类吗?

在微博热门评论中,有一条这么说 :

「有些人,插队时候没人打他,随地吐痰的时候没人管他,马路上随便变道没人收拾他,随意开远光没人奈何他,觉得这个世界的规矩是没啥用的。于是,有人随意在野生动物园猛兽区下车。于是,有人随意翻入动物园猛兽区。」

游客无法得到同情,主要是因为「不守规矩」,也就是翻墙逃票。

何以逃票改变了人们同情的对象?

共情并不必然带来怜悯

共情是一个人对他人境况的感同身受。当别人处于痛苦状态时,共情的表现形式就是同情。

最基础的共情,就是被对方的情绪感染。看到对方微笑,你也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看到对方哭,你忍不住想流泪。这是因为你的大脑中有自动模拟他人行为的神经机制。

请问你看到这只猫是不是也想打哈欠?还有这只👇👇👇

模拟对方行为是一种下意识反应,更能体现人类自主性的共情行为,是情绪被对方感染之后,把关注点转移到对方身上,想要为对方做些什么。共情关注现象,是慈善行为的原动力。

深圳一位白血病患儿的父亲,为募集手术资金写了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收到上百万读者捐款。

而更高层次的共情,称作「观点采择共情」,需要对现有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加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的行为逻辑和动机。观点采择之后,也许得出的结论与本能反应截然相反。

违反本能的结论,往往在获得更多信息后产生。

不同水平的共情,就像一个层层相嵌的俄罗斯套娃。越往内部,越是由本能支配,越往外,越需要人主动结合既往经验和更多信息,有意识地重新思考他人的处境。情绪感染是一种动物本能,而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却为人类独有。

作为本能的情绪感染,深植于人类的基因里,一个人的情绪更容易被自己的同类传染,在看到老虎咬人的时候,感觉到更多是恐惧和疼痛。

而在重新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网友们突然体会到了和老虎相同的境遇:因为他人的不守规则,曾经给自己平静的生活带来过伤害和损失。于是,他们把同情给了被击毙的老虎,做出游客「活该」的认知判断。

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从小就要接受无数「规矩」。这些规矩将人束缚,也让人感到安全。尽管遵守规矩给人带来麻烦,但规矩打破的后果,往往更加灾难性。

看到不守规矩的人遭受灾祸引发的共情,是一种在长期桎梏中无法释放的愤怒:「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规矩,他怎么就敢不守?该死!」

是的,共情并不必然带来怜悯,甚至还有可能会带来幸灾乐祸的快感。

对抗本能

对哪些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是我们在社会中用来确认自己位置,定义自己同类的方式:

我怜悯底层人民,是因为我也同样弱小,没有社会资源;我觉得城管不容易,是因为我也深受乱摆摊小贩的困扰;我觉得游客可怜,因为我也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翻墙进动物园的经历;我支持把流浪猫狗安乐死,因为我没有养过宠物,还在小区楼下踩过一滩狗屎。

而共情引发的结果,往往指向更强烈的冲突而非和解。在一次次公共话题讨论中,不同立场的人,因为拥有共同的反对者,而与支持者之间有了更加同仇敌忾的亲密感。不加审视的共情,加剧了不同立场和阶层之间的撕裂。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 Paul Bloom 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共情( Against Empathy)」 。Paul Bloom详细区分了基于本能的共情和基于理性的共情,反对低水平的情绪传染。在他看来,这不仅会导致错误的决策,而且也是阻止我们进步的绊脚石。而理性才是准确共情的前提。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种疫苗,目前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有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因为接受了这种疫苗而生命垂危。你在新闻里看到了小女孩的照片,会感到难以抑制的心疼。这时,和你一样具有同情心的人们联名抗议,要求停止这个疫苗实验,你会不会立刻签名?

在这种群情激愤、相互感染的情况下,情绪激动的签名者们几乎不会思考:这个小女孩如果不用这种疫苗,有多大的死亡机率?有多少个孩子接种了这个疫苗?因此致死的比例有多少?他们也不会思考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叫停这种疫苗的开发,将来会有多少孩子因此而死?

《反对共情》一书封面 

Paul Bloom 使用《反对共情》作为书名,是因为媒体、畅销书中对情绪性共情的大肆滥用。他认为,情绪共情作用被高估了,只有基于理性的认知性共情,才会发挥作为人的能动性,去积极地、主动的体验别人的感受,即「换位思考」。

情绪共情是一种可遗传的,深植于人类基因中的一种生物本能,使我们和自己的同类之间能够拥有更深入的情感交流。这种本能和催产素代谢的过程存在关联,催产素能够增强大脑处理社交信息的能力,让我们对他人的情绪更加敏感。催产素水平高的人,往往态度鲜明,嫉恶如仇,热衷慈善,也更喜欢联合观点相同的人,一起攻击反对者。

而认知共情的机制更加复杂,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当下境遇都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认知性同情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获得提升。一些特定职业的从业者往往都会具有更高的认知共情能力,比如产品经理、心理咨询师、团队负责人。

对大部分人来说,有意识地运用想象力、多问一些:「假如我是不被同情的另一方」这样的问题,已经足够对抗本能的冲动,做出理性的决策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类似的,未经思考的同情也不该被过度褒扬。

基因和环境都会影响共情能力,基因约影响40%各色的基因测试中有三个位点都和人的共情能力有关。想知道你的共情能力有多强吗?

『各色话题』,聚焦社会热点,探索人类行为,发现基因之于这个世界有趣有料的另一面。
https://www.gesedna.com https://www.gesedna.com/wp-admin/ 10782 各色DNA https://www.gesedna.com/wp-content/themes/wpnew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