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民谣气自华

各色人类研究中心  2017-02-17

 

《中国诗词大会》让很多观众重新领略到了古诗词之美。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读得多了,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形态举止,精神气质。

《诗词大会》也让00后小姑娘武亦姝圈粉无数,获得了「才女」的称号。

 

碰巧那几天和诗词一样火的,还有民谣。有趣的是,我朋友圈里看诗词大会的人和听民谣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互相认识的,难道这是两类人?他们互相瞧不上对方的品味吗?

照理说,民谣和诗词文学之间应该不存在太明显的界限。诗词就是古人的民谣,民谣就是现代人的诗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漂亮的姑娘啊,我想睡你」两句话表达的无非就是一个意思。民谣最出彩的地方往往都在歌词上,否则Bob Dylan也拿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民谣和古诗最大的不同,就是把爱慕的对象从北方佳人换成了南方姑娘。

民谣也好,诗词也好,都可以算作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欣赏民谣、诗词和欣赏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一样,属于审美活动。

不同的爱好与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审美偏好确实可以暴露一个人的性格。总的来说,热衷于参与审美活动的个体,人格开放性都比较高。他们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更懂得欣赏艺术和美。

伦敦大学的研究者发放了1200份问卷,验证了人们喜欢的不同类型的审美活动和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平民向的审美活动是看电视,那些将看电视作为日常主要休闲活动的人,家庭经济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喜欢看电视是所有选项中,唯一一个和开放性水平负相关的审美活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婆媳关系和杀日本鬼子是中国电视上两大永恒的主题。

看电视,也许……不能算审美?

 

喜欢流行音乐和开放性之间没有关系,流行音乐受众最显著的特点是「低龄化」以及性格非常外向。经常去现场听流行音乐的人,责任心也比较弱。

流行音乐的低龄化倾向非常明显。

 

自己参与表演(乐器、表演、舞蹈)的活动,也和开放性没有直接关联,喜欢表演的人典型特征是「不好惹」——宜人性较低。

汪峰老师用实力告诉我们,白岩松抱着一把吉他就变成了狠角色。

 

古典音乐、视觉艺术和文学是三类比较接近的审美活动。喜欢这些活动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开放性高、责任心低、受教育水平高、人文类而非理工类专业。喜欢文学的人比较女性化,去电影院是唯一一个比较偏「直男」(Masculinity,男子气概)的审美活动。

直男除了看电影之外,基本告别审美了。

 

调查中有单独的一项活动,就叫读诗,属于文学活动的子项,具备了上面罗列的所有和文学类审美活动相关的特点。

对诗歌的偏好和对民谣的爱好是否存在关联,这个研究并没有专门去调查。但是可以看出,欣赏诗歌和欣赏古典音乐的人群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喜欢读诗的人,不太可能会看电视。

听民谣的人什么样?

伦敦大学的这项研究只是把音乐分成了流行和古典两个大类,并不能涵盖所有的音乐类型。有研究者根据大学生偏爱的不同音乐,将音乐分为了四种主要的类型。

第一类是复杂的,有深度的音乐。这一类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属于这一类的音乐类型包括,蓝调(Blues)、爵士(Jazz)、古典(Classical)和民谣(Folk)。

民谣是一种复杂的,有深度的艺术形式。

 

第二类是强烈的、叛逆的音乐。这类音乐充满能量,大多表达叛逆的主题。属于这一类音乐的包括,摇滚(Rock)、另类(Alternative)、重金属(Heavy Metal)。

摇滚生而为了表达反叛的主题。

 

第三类是大众认可的、主旋律的音乐。这类作品大多简单、朗朗上口,并且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乡村音乐(Country)、原声音乐(Sound Tracks)、宗教音乐(Religious)和流行音乐(Pop)属于这一类型。

主旋律流行音乐节奏轻快,朗朗上口,便于传唱。

 

最后一类给人以精力充沛、节奏感强的印象。包括的音乐类型有,说唱类(Rap/Hip-Hop)、黑人音乐(Funk/Soul)、电子音乐和舞曲(Electronic/Dance)。

黑人自带节奏感天赋。

 

在这四种音乐类型中,喜欢前两大类的人开放性都比较高,尤其是对第一大类音乐的偏好(蓝调、爵士、古典和民谣),几乎是检验一个「文艺青年」成色的黄金标准。喜欢第三种传统的、口水歌式音乐的人,开放性要低于平均水平。对第四种音乐的偏好与开放性无关。

除此之外,喜欢第一类音乐的人,可能具有这些特征:喜欢合作多过竞争、政治观点更靠左。这类人的自我评价还包括,体格略低于平均水平、智力高于平均水平。客观测验也显示,他们的言语智力要高于喜欢第三类和第四类音乐的人。

不过,我们很难区分一个人究竟是因为喜欢这样的音乐,才成为了这样的人,还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才会更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也许喜欢什么本来就是天生注定的。

美即正义

「气」除了指代一个人的个性、气质之外,也可以指道德品质。听音乐、欣赏艺术品这些审美活动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决策。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就认识到,做出对错判断的「真」、做出好坏判断的「善」以及做出喜爱判断的「美」是彼此关联的三个领域。

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美是德性的象征」这一命题。通过对美的追求,可以让人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审美活动起到了提高道德判断力的桥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关联,当人们处于整洁清新的房间里时,要比在污秽的房间中更容易做出志愿行为。更有力的证据是,有研究发现,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拥有共享的大脑机制。

大脑的眶额皮层中部,主要负责对「好的」,「积极的」事物进行评价。无论是看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人像照片、艺术品,还是看见好人好事,这个区域都会被激活。

当人们看到恶心、丑陋不堪的东西时,会产生生理上的厌恶,这时脑岛部位就会激活,这一区域在人们目睹或者参与了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活动模式。

审美训练有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机能,进而使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美好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气自华」。

不管是背诗还是听民谣,喜欢什么也许是命中注定,不过只要是美的东西,都能够让人感到愉悦,获得提升。

各色关注先天倾向对一个人后天喜好的影响,我们的检测项目包含了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五大人格特质。通过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可以更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喜好。

参考资料

McManus, I. C., & Furnham, A. (2006).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attitudes: Influences of education,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on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 in the ar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4), 555-587.

Tsukiura, T., & Cabeza, R. (2011). Shared brain activity for aesthetic and moral judgments: implications for the Beauty-is-Good stereotyp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6(1), 138-148.

https://www.gesedna.com https://www.gesedna.com/wp-admin/ 10970 各色DNA https://www.gesedna.com/wp-content/themes/wpnew
Close